【量大风采】李东升:不忘从教初心方得育人始终

来源: 本站编辑部 添加日期:2019-03-29 14:29:05 阅读次数:

1553842938183.jpg

   个人名片

李东升,教授,博士生导师,超精密计量测试技术专家,教育部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入选浙江省“钱江学者”特聘教授、教学名师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级教学团队、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课题20余项、发表署名论文100余篇、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、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10余项,主编出版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等著作3部。

 

李东升教授常说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就只做了一件事:痴心学园育桃李,献身科海觅篇章。

2003年他主动请缨担任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负责人并获得批准,到2014年卸任时该专业已拥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、国家精品课程、国家教学团队等10项“国字号”荣誉,跻身全国同类专业前列。他担任主编出版的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计量学基础》被50余所高校采用,扩大了专业的影响力。

他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,几十年如一日,痴心不改。

 

 

 “努力向三类专家看齐”

 

    “教育是事业,需要奉献;教育是科学,需要创新;教育是艺术,需要升华”。李东升时刻用徐匡迪院士的一句话鞭策自己。他常说工科大学教师应该是“三家合一”型的人才,应努力向教育家、科学家、政治家看齐。

李东升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要向教育家看齐。他坚持长期奉献于教育事业,执着的结果是丰厚的回报。他负责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,学生考研率也持续攀升。“李老师给我们上传感器原理课,他常用灵活的方式教学,把国内外最新的动态和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当中。原本枯燥的理论,经过他的讲授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就来了。”他的工作成果获得了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,让中国足彩网这个最早成立的专业焕发出强劲的生机。

“不努力做应用基础研究类科研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工科教师。”李东升认为工科教师虽然是培养“工匠”的人,工程背景十分重要,但如果缺少科学家素质则是有“硬伤”的。只有成为科学家才有更多的学术话语权,才能胜任岗位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。“有一次为了测试一个传感器的可靠性,李老师在实验室从早到晚,反复做各种试验,最终确定了仪器的传感器选型问题。他的执着和严谨让我深受触动。”学生小沈回忆道。

不仅如此,李东升认为向政治家看齐是很有必要的,“我的目标不是去当官,而是更好地要求自己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,想国家之所想、急国家之所急,让科研方向紧密围绕国家需求,把自己的技术特长与优势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,为国家建设培养一流人才。”他还将这样的思想传递给同学们,在参加现代科技学院“与院长面对面”的活动时,鼓励同学们关心祖国社会发展,努力将个人兴趣、专业所学和社会需要相结合,成为对这个时代有用的人。

他认为,将“三家合一”的想法付诸于实际当中才是最有意义的,这要求教师时刻关注自己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,从他们身上是否能看到自己的学术基因,以及他们在社会上是否获得了满意的生存空间。

 

 

认真平衡三种要素关系”

 

李东升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学会平衡好事业、友谊与家庭之间的关系。对于一个人而言,处理好这三种要素会存在矛盾性,摆正这三个要素的关系并不容易。

“我把事业放在第一位,就要先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,取得他们的谅解与支持。”2005年暑期,他主持申请的“精密仪器及机械”硕士点进入专家评审的关键时刻,在离评审结束只有一星期的时候,他得知了岳母去世的消息。在急忙赶回哈尔滨简单处理岳母的后事之后,还来不及沉浸在悲痛中,他便踏上了前往北京、太原、西安、成都的路程,向有关专家汇报并争取支持,在不到一周时间里跑遍了大半个中国。最后硕士点的成功获批,让他对岗位工作交上了满意的答卷,可对家人的歉疚却变成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。

事业第一,家庭排在了友谊的后面。“外地同行朋友来杭州了,不管多忙我都会尽一下地主之谊。”李东升笑着说。他爱交朋友、爱帮朋友、爱让朋友相互结识。在中国足彩网本科合格性评估、专业学位点、学科评估、工程硕士人才基地等工作中,都成功地发挥了他的友谊因素。

 

 

“做一个‘职业型’学科带头人”

 

他长期担任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,见证了这个学科的前世今生。李东升坦言要做一个“职业型”的学科带头人。“‘职业型’人员就是不但不与学科成员争资源,还要积极为他们争取校外资源,使‘耕者有其田’,把老师的精力吸引到实验室里。”

中国足彩网刚搬迁到下沙新校区时,傍晚下班后老师基本都返回家中,李东升所在的仰仪北楼漆黑一片,这个现状令他担忧。他常常在想,只有让老师们的实验室在夜晚亮起来,学生才能有安全感和归属感,才能培养出对专业的忠诚度。可是,老师们要是没有科研任务还待在实验室干什么呢?为了让老师们的科研任务饱满起来,李东升开始亲自帮老师们跑课题。

2006年,为了尽快增加科研经费,他采取行政手段组建科研团队。不久,计测学院的科研团队快速发展起来,科研经费在2008年在全校率先突破千万元,成为当年一个亮点。“我要建学科‘高台’,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‘高峰’,一个人的能力再强,也只能是高峰,然而足够多的高峰就能形成高台。”这个高台就是团队。在耗尽心血组建学院的科研团队之后,直到最近几年,李东升才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,就连实验室也是后来在东区的逸夫实验楼“租借”。尽管起步晚,但他的团队已初具规模,发展状态令人满意。

谈到未来的计划,李东升说他要发展团队文化,争取为学科建一个“百年老店”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——摘自2018年10月出版《量大风采》

 

分享至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