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中国环境]环境类专业“出坑”有方|关注“天坑”专业⑥

添加日期:2023-08-24 09:10:31 阅读次数:

最近,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示的转专业信息显示,该校大一14名环境科学专业全部申请转出本专业,另有两名学生转入。学生用脚投票,能印证生环化材专业是“坑”吗?

被大家戏称的所谓“天坑专业”,一般指那些工科类、学习难度高、学业压力大、就业面窄、工作难找而且薪酬待遇低的专业。实际上这些专业高考录取分数也不算低,说白了就是读这个专业投入产出“性价比”不高。笔者本科也是环境工程专业,对“天坑专业”的这些坑有深切的体会。

第一坑是学业压力大。我们中国足彩网的环境工程偏化工类专业,好多专业基础课跟化工类专业一起上,比如化工原理、有机化学、物理化学、分析化学等,这些课程要学好还是很难的,课后作业量也很大,以化工原理为例,每道题作业都要写好几页纸。环境工程专业还有一个特点,开的课很多,面学得很广,还要学建工类的给排水、水利学的课程,所以每周课程排得很紧。

第二坑是就业面窄。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,如果专业对口的话,在生态环境部门及下属事业单位就业,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算是比较理想的去处,但这些单位每年的岗位名额也不多。要么就是去一些环保公司、监测公司、科研院所、企业从事污染防治和管理等。如果是博士的话,有机会进高校做教师。总体来看,就业面不是很广。我的本科同学第一份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在环保行业,大部分还是改行了。

第三坑是待遇不高。近几年,一些以前业绩较好的上市环保公司在走下坡路,有些在申请破产,一线技术人员收入不是太高,而且工作环境不是很好。污染治理的用户主要是企业,一般都位于郊区或者工业园区,离生活配套成熟的市区还是有点距离,因此从业需要经常出差,吃住在工地附近,工作辛苦钱又少。我刚参加工作时,就是从污水处理调试做起,大部分时间是吃住在工厂里的,也住过几十块钱一晚的路边旅馆,条件确实不怎么好。

其实,从生态环境这个话题的关注度来说,可以说十多年来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热点,比如PM2.5、黑臭水体治理等。从国家层面看,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力度也非常大,比如污染防治攻坚战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。就在上个月,中央召开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,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出席,习近平总书记做重要讲话。这些大环境都是行业的利好,可为什么到了填报志愿或者择业时,就成了“天坑专业”呢?我想背后有几点值得思考的原因。

一是不想吃苦只想轻松的浮躁心态。如果能有读书时轻松、工作后也轻松、收入又高的专业,那当然也是很好的,但这可能不是常态。哪怕现在收入比较高的程序员,也是读书时辛苦,工作后高强度,甚至透支健康。环境类专业由于偏基础学科,要学很多专业基础课程,自然不会轻松,现实中也很难找到活少轻松钱又多的岗位,有学生逃离也不难理解。

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思路。其实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打基础,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。不少同学日常知识输入比较窄,只关心本专业相关的文化课知识,很少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,而环境类学科恰恰是交叉性很强的学科,学科交叉才能有最大的发展空间。以当下比较热门的人工智能专业为例,人工智能如果没有环境学科背景知识的团队成员来做支撑,那在环保领域一般很难有出色的应用。

三是只求稳定不求变化的惰性思维。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相对稳定,跟当下不太景气的企业发展对比,成了学生和家长眼中的“铁饭碗”。目前,考编制成了不少毕业生的首选,竞争非常激烈。其实,不少看上去和环境专业离得很远的行业,也需要环境类专业人才,比如会计师、审计师事务所,还有一些金融机构,这些机会都有待去开发尝试。

虽然现在环境类专业毕业生觉得就业难,但其实用人单位也感慨招不到合适的人,这反映出人才供需市场上还存在着错配现象。那如何让环境类专业逆袭,摆脱传说中的“天坑专业”刻板印象呢?笔者有几点建议。

一是保持学习定力,打好扎实专业基础。环境类学科专业基础课、专业课虽然比较枯燥,但都是打基础的课程。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学习,未来职业的拓展也就失去了底气和后劲。要以基础的不变来应对社会需求的万变,好多工作时用到的知识都需要在实践中学,只有基础打扎实了,工作中继续学习就会相对轻松很多,也更有可能进一步创新,你就有可能脱颖而出,在同等情况下,也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。

二是强化学科交叉,完善复合知识结构。环境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、交叉性,比如应对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保护,需要有理工、经管、法律等的综合知识储备才能更好胜任。大学期间,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外,可以选修、辅修或者线上慕课学习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,让复合型知识背景成为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如果有环境类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,做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或是当环境记者,相对比较容易上手且有可持续的后劲,竞争优势也会比较明显。环保产业是一个链条,涉及管理、服务、制造等环节,关联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,就业时不要仅盯着管理部门,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和相关领域还有好多的发展机会,有真本事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就业市场上还是非常紧缺的。

三是积极投身实践,深入了解社会需求。对同学们来说,读大学最终还是要就业的。而当下同学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与社会需求脱节,尽可能要多参加社会实践,比如找机会去污水处理厂实习,跟着环保工程师参与污水治理项目设计等;利用假期或者返乡的机会,深入乡村调研,与真实的社会产生连接,为所学的知识找到应用场景,识别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,认清自身知识短板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,不断循环反复,培养提出问题、发现问题的能力,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,让自己与社会的连接更加紧密。

链接:https://res.cenews.com.cn/h5/news.html?id=1078373





分享至: